來源:網絡整理 2024-03-21 14:02:17
閱讀理解
1.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首先交代時間——漢文帝后元六年,背景——匈奴大舉入侵,邊關吃緊。然后交代了三位將領駐軍的概況。結構上總領下文,內容上把人物置于矛盾沖突之中,為展示人物的性格特點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2.皇帝進入細柳營的過程是怎樣的?說明了什么?
皇帝進入細柳營的過程為“天子先驅至,不得入”→“上至,又不得入”→“使使持節(jié)詔將軍”“亞夫乃傳言開壁門”,說明細柳軍管理嚴格,從側面表現出周亞夫治軍嚴明。
3.簡析周亞夫與漢文帝的人物形象。
周亞夫:治軍嚴謹、忠于職守、剛正不阿。
漢文帝:勤于政事、目光敏銳、重視人才。
4.“既出軍門,群臣皆驚”中的“驚”字有什么深刻含義?
一個“驚”字,含義豐富。既可能是群臣為周亞夫治軍之嚴感到吃驚,也可能是為周亞夫迎接皇帝不到位,冒犯天子之威而驚恐;既可能是群臣為文帝的深明大義而感到意外,也可能是為周亞夫過于拘泥于軍紀而惱怒。
5.課文講的是周亞夫軍細柳的故事,為什么還要寫劉禮軍霸上、徐厲軍棘門?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文章這樣安排內容的目的是將他們駐軍的松弛情況與周亞夫的細柳軍進行對比,以表現細柳軍的軍紀嚴明,這樣就有力地烘托了周亞夫這個人物形象。如:細柳軍將士言必稱“將軍令曰”“將軍約”,人物雖未出場,卻已令人感受到其“真將軍”的威嚴和風范。兩處對周亞夫的正面描寫雖著墨不多,卻如畫龍點睛,使人物形象熠熠生輝、躍然紙上。
6.課文最后一段引用漢文帝的話作結是不是顯得多余?
最后一段借文帝之口將霸上、棘門軍與周亞夫領導的細柳軍再作對比,進一步襯托出周亞夫的“真將軍”風范。以皇帝的感嘆作結,不但具有權威性,而且還表現了漢文帝知人善任的特點。當勞軍結束后“既出軍門,群臣皆驚”,驚什么?作者雖未寫明,但很清楚,就是對周亞夫和漢文帝的態(tài)度感到驚異。由此引出文帝的一段話,其中一褒一貶,非常分明。這段話出自皇帝之口,而且是在皇帝調查研究之后,其力量就不同尋常了。因此這一段引用漢文帝的話并不多余。
編輯推薦: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