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整理 2020-03-09 14:12:21
。3)影響:拉開了變法維新運動的序幕。
2.組織學會,創(chuàng)辦報刊,宣傳變法圖強,推動了維新變法思想的廣泛傳播。影響最大的報刊:上海的《時務報》(梁啟超)和天津的《國聞報》(嚴復)。
3.百日維新——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
。1)開始標志: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實行變法。
(2)主要內容:
三、結果:失敗。變法觸犯了頑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等發(fā)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帝,搜捕維新人士,廢除變法詔令?涤袨、梁啟超出逃。譚嗣同、劉光弟、林旭、楊銳、楊深秀、康廣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稱“戊戌六君子”。(譚嗣同就義前曾大聲說:“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四、性質: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
五、意義:戊戌變法有利于中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有利于科學技術的傳播,有利于具有新思想的知識分子參與政權,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為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傳播奠定了基礎。
六、變法失敗的原因:
。1)客觀原因:頑固派勢力強大,維新派力量薄弱。
。2)主觀原因:資產階級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沒有充分發(fā)動群眾,只依靠沒有實權的光緒帝;變法觸動了頑固派的利益。
六、教訓: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第7課抗擊八國聯軍
一、義和團運動
1.興起:19世紀末,山東、直隸一帶。
2.發(fā)展:清政府為了利用義和團,以“招撫”代替“剿滅”,并承認其合法地位。義和團,通過搗毀教堂,拆毀鐵道、砍斷電線等方式,表達對外國侵略者的憤怒。到1900年夏,義和團已經控制了京津地區(qū)。
3.口號:“扶清滅洋”——表達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意志,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同時也反映出義和團對清政府的本質認識不清,對它抱有幻想。
4.結果:在中外反動勢力的鎮(zhèn)壓下失敗。
5.影響: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認中國“尚含有無限蓬勃生氣。”
二、八國聯軍侵華戰(zhàn)爭(1900—1901年)
1.直接原因:為了鎮(zhèn)壓義和團運動。
2.爆發(fā):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奧八國組織聯軍,在英國海軍司令西摩爾的率領下,從天津向北京進犯。
3.經過:
1廊坊阻擊戰(zhàn)中,八國聯軍慘敗,退回天津。
2攻占大沽炮臺,慈禧太后對外宣戰(zhàn)。
3在北京,清政府鼓勵義和團圍攻西什庫教堂和東交民巷使館區(qū),成為列強擴大對中國侵略的借口。
4天津保衛(wèi)戰(zhàn),與侵略軍爭奪老龍頭火車站,并炮轟紫竹林租界。聶士成殉國。
4.結果: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攜光緒帝西逃,下令絞殺義和團。聯軍在北京屠殺、劫掠。
三、《辛丑條約》的簽訂
1.時間與簽訂國:1901年;清政府與英、美、俄、日、法、德、意、奧、比、荷、西11國
2.內容:
3.評價:《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
4.影響: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易錯考點】
1.洋務運動是一次地主階級領導的封建改革,而不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主要是因為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和鞏固清政府的統(tǒng)治
2.中國近代化的開端是洋務運動;
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是鴉片戰(zhàn)爭;
中國經濟近代化的開端是洋務運動;
中國政治近代化的開端是戊戌變法;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